每個人從小就有個宿敵,他叫做別人家的孩子。他知書達理脾氣好、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乖巧好看,每次考試年級第一……
更扎心的是
媽媽們還沒有告訴你
在你還是寶寶的時候
屢遭對比和嫌棄的人生就已經開始了


都是一起長大的
為什么別人家寶寶長得高?
為什么我家寶寶那么瘦弱?
怎么別人家寶寶頭發又黑又密,
我家卻是個黃毛丫頭?
……難道


我家寶寶是不是缺營養啦?
鈣、鐵、鋅、硒、維生素……
到底需要補哪種?


1
寶寶夜驚枕禿睡眠差
一定是缺鈣?


夜驚可能因為噩夢,出汗可能因為熱,枕禿是因為摩擦。
鈣是兒童膳食中最容易缺乏的營養素之一?焖俪砷L中的嬰幼兒長期攝食鈣過低并伴有維生素D缺乏,日曬少,可引發生長發育遲緩、骨骼畸形、牙齒發育不良。
方顱、雞胸、脊柱側彎、X型腿,有這樣明顯表現的寶寶,可能才真的需要考慮多曬太陽、補補鈣了。
但多數寶寶缺鈣,并不是缺少鈣的攝入,而是體內維生素D不足,影響了鈣的吸收。國際通行的規定是出生后15天到2歲的嬰兒,需要每天補充40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
所以,鈣不能盲目補,與其過分關注補鈣,不如帶著寶寶多外出活動,曬太陽,幫助體內維生素D的合成,更能促進鈣的吸收。
2
寶寶挑食、偏食、消瘦
是缺鋅?


寶寶挑食,大部分時候,是因為不良的喂養習慣造成的。
食欲降低是嬰幼兒缺鋅的早期表現之一。缺鋅的孩子味覺減退,對酸、甜、苦、咸分辨不清;生長發育遲緩,身材矮小,體重不增;抵抗力差,反復感冒或腹瀉;易患復發性口腔潰瘍;缺鋅還會損害孩子的味蕾功能,出現厭食。
如果寶寶經常大汗淋漓,同時食欲不好;又或者總是喜歡吃一些奇怪的東西,比如啃墻皮、吃土、咬指甲等“異食癖”,可以考慮“補鋅”。富含微量元素鋅的食物:生蠔、山核桃、扇貝、口蘑、香菇、羊肉、葵花子、豬肝、牛肝等。
媽媽們容易被“挑食、厭食,該補xx鋅口服液”的廣告洗腦,只要寶寶對愛吃的食物就使勁吃,不愛吃的食物一點不吃,就容易主觀臆斷“缺鋅”。
事實上,很多家長自己都是個“愛挑食的寶寶”呢。如果作為爸媽的你有過這樣的舉動,那么糾正喂養習慣要比“補鋅”更重要。
3
鐵鍋做飯、多吃菠菜、蛋黃
就能補鐵?


能補,但是達不到補鐵效果。
一般來說,正常新生兒體內儲存的鐵,足夠寶寶6個月前的需求。6個月-2歲的寶寶是缺鐵性貧血的高發期。對鐵的需求量迅速增加。
相比缺鈣,其實寶寶們更容易缺鐵。
缺鐵的孩子,面色、手掌蒼白或蒼黃,常常顯得精神不振、疲乏無力,不愛笑。食欲不振,食量明顯比同齡人小。注意力不集中,反應較慢;免疫力低下,常容易出現腹瀉、頭暈、眼前發黑等癥狀。
鐵鍋烹調可以增加食品中的鐵含量,但這種鐵在人體中的吸收率較差;相比豬肝、瘦肉、紅棗和菠菜,菠菜鐵含量很低,且草酸還影響鐵吸收;蛋黃的鐵含量高,只是它的吸收率也只有3%。
貧血的寶寶,該多吃動物肝臟和瘦肉補鐵。而對于6個月的寶寶,可以選擇市售的含鐵奶粉。
4
智力低下、呆傻聾啞
缺碘不可逆


“碘”又常被人們稱為“聰明元素”,是寶寶生長必不可少的一種營養素。對 2 歲內的嬰幼兒來說更為重要,因為這個時期正是嬰幼兒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
如果碘缺乏,則可對嬰兒智力及體格發育產生不可逆性損害。
缺碘可導致甲狀腺激素分泌減少,兒童可表現為體格發育遲緩、智力低下、嚴重的可導致呆、傻等。同時還合并有聽力、語言和運動的障礙,所以聾啞的發生率較高,甚至會出現發育畸形。
在我國內陸地區,土壤、水源及所出產的食物含碘量均很低,孕婦、哺乳媽媽以及嬰兒是碘缺乏的高危人群。
目前,我們的生活鹽中已增加碘鹽,是補充碘的有效的預防措施。媽媽們在身體正常情況下,不應隨意停食“加碘鹽”(1歲以內寶寶不宜食鹽)。嬰幼兒可以通過配方奶粉及米粉,獲得足夠的碘。
5
確保孩子營養
不如做微量元素檢測?


目前所有的檢測微量元素結果,都不能真實地反映體內常量和微量元素的真實水平,必須要結合臨床表現的癥狀。
10月30日,國家衛生計生委辦公廳就規范兒童微量元素臨床檢測有關工作發出通知。非診斷治療需要,各級各類醫療機構不得針對兒童開展微量元素檢測。不宜將微量元素檢測作為體檢等普查項目,尤其是對6個月以下嬰兒。
檢查微量元素的補充,要有科學依據。不盲從檢測,也不必盲目補充。嬰幼兒時期某些特有的現象,不能作為判斷微量元素異常的依據,家長不應該憑自己的經驗下結論給孩子各種補。


營養不良多數發生在6個月到2歲的孩子身上。因為6個月前的母乳和奶粉能提供孩子充足的營養,6個月后添加輔食了,食物營養不夠豐富或者孩子偏食,就可能出現營養不良。
只要飲食均衡、特殊情況下注意補充(比如生病時),孩子們一般都不會缺乏微量元素。
卡倍多
每一天,給寶寶更多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