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乳業協會(以下簡稱乳協)的前身係于 1955年創立的"臺灣省乳牛事業改進會",于1960年改組為"臺灣省乳業改進會",再度于1977年改組為全國性的"中華民國乳業發展協會",2002年更名為"中華民國乳業協會",自成立迄今已逾50年歷史。
臺灣乳業的過去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臺灣僅有乳牛873 頭,1957年開始進口乳牛,由農民購養每戶1~2頭,1970年代政策決定養荷蘭種乳牛為主要品種,1972年大規模自紐西蘭進口5,571頭乳牛,由 農民購養,每戶6頭,經過50多年來的努力至2008年時,飼養乳牛戶為559戶,乳牛99,171頭,平均每戶頭數177頭,年產生乳31.5萬公噸, 生乳體細胞數在35萬以下。
乳協的組織
乳協會員由飼養乳牛農戶、牛乳加工廠及專家學者等組成,由會員(代表)選出理事17名及監事5名;由理事推選理事長1名組成理事會督導會務并對外代表乳協;監事互選常務監事1名組成監事會監察財務。 日常業務在理監事會下聘秘書長1名及工作人員,負責推動業務,目前員工共計23名。 乳協為推展乳業工作,另聘顧問、乳牛群性能改良推廣委員及荷蘭種乳牛登錄委員。